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禾声漫野”团队深入调研沛县小农户稻虾共作

发布者:程悦 邵怡婷 龙誉恒 王娅婷 [发表时间]:2025-08-3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新时代农业产业升级与小农户发展指明方向。8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禾声漫野”小分队深入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农场韩楼村,围绕当地“稻虾共作”特色种养模式开展专题调研,挖掘小农户在生态种养中的实践经验、现实困境与政策诉求,为探索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路径提供一线参考。此次实践得到韩楼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通过与村农业发展部张部长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的生存现状有了深刻认知,取得预期调研成效。

韩楼村地处沛县湖西农场核心区域,近年来依托当地水资源优势,以“一稻一虾”综合种养模式替代传统稻麦轮作,形成“一水双收、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全村稻虾共作面积已达百余亩,2024年亩均收益突破2000元,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近三成,成为当地小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2023年,该村还依托沛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指导,引入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进一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动种养过程绿色化,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图为水稻种植地 范效桁 供图

 实践中,团队随张部长走进稻虾共作示范田,直观感受生态种养的运行逻辑。田埂边,张部长现场展示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的过程,详解“稻护虾、虾肥稻”的循环机制——这种生态手段既能降低水稻农药对小龙虾的影响,又能让龙虾粪便成为水稻天然肥料。同时,张部长也坦言自然风险对养殖的制约——夏季高温时,小龙虾会本能钻进田泥打洞避暑,难以捕捉,2024年高温天气就导致当地龙虾减产约15%,这是当前生态养殖中难以突破的瓶颈。队员们通过拍摄虾洞分布、记录水质数据,真切体会到小农户在生态效益与自然风险间的平衡难题。

在张部长的养殖棚内,调研团队通过账本了解到龙虾养殖高昂的成本压力:虾苗需从外省引进,每亩成本近千元,旺季月饲料支出超5000元,规模扩大后年人工成本还需增加3万元。同时,收入端充满不确定性,产量受制于天气病害,销售则高度依赖经纪人,由于龙虾离水存活时间短,农户缺乏议价权,2024年行情低迷时地头价一度被压至15元/斤,扣除成本后基本无利可图。队员们结合专业数据,与张部长共同探讨了降本增效和提升议价能力的可行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部长进行座谈交流 张文静 供图

 从成本收益话题延伸至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张部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此前当地推广的水质监测探头,虽号称能实时掌握水质情况,但3000余元的购置成本与频繁的维护需求,让张部长最终选择闲置,多年积累的经验更实用: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水质、触摸水温调控环境,既省心又省钱。他表示,小农户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设备,而是抗病虾苗选育、低成本调节水质这类“接地气”的技术指导,这些才是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实用招”。

在技术与成本的双重考量下,张部长对规模扩张的态度也更趋审慎。张部长目前管理30多亩稻虾田,从投苗到捕虾全程亲力亲为,年近五十的他坦言精力有限,再多管一亩地都觉吃力;同时,村里优质稻田资源紧张,亩均2000元的收益让村民争相承包,“无地可扩”成为现实约束。

图为村内标志 张文静 供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支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此次韩楼村调研正是对这一政策导向的生动回应。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像张部长这样的小农户在田埂上、账本里一点点拼出来的实效;特色种养模式虽为增收提供了路径,但成本、市场、技术等现实难题,仍需政策、技术、市场多方协同破解。团队计划结合此次调研数据,计划撰写专题报告,为当地稻虾共作模式优化提供建议。

调研出结果,实践出真知。此次沛县之行,让团队成员跳出理论框架,真切看到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努力与困境。未来,“禾声漫野”小分队将持续跟进韩楼村稻虾共作模式发展情况,深化调研成果,争取为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提供更多新思路,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程悦 邵怡婷 龙誉恒 王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