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探寻红色粮食印记”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走进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在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实物、影像资料和文字档案系统且生动地展现了农建十二师自1965年成立以来,一代代建设者扎根柴达木盆地,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推动机械化开荒和水利建设的壮阔历史进程。
步入陈列馆展厅,队员们最先注意到的是静静伫立的铁牛—55式拖拉机和东方红履带式推土机,车身的锈迹仿佛诉说着它们度过的沧桑岁月。深入展馆,能够看到防蚊帽、镰刀、粮食秤砣等生活生产用品。这些物品共同见证了一代代军垦战士和农垦职工凭借“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荒凉戈壁上靠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机械设备硬生生开辟出10万余亩良田,让盐碱地长出了小麦、青稞,使昔日的土地变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图为东方红802履带式推土机 德吉央宗 供图
讲解员还着重提到,去年陈列馆迎来了一批特别的“亲人”——当年参与农垦的知青们。从戈壁荒漠到瀚海绿洲,从盐碱沙地到良田万顷,山东知青是格尔木农业拓荒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他们回看馆内陈列的老机械、老照片时,不少人当场红了眼眶,今年70多岁的陈淑贞奶奶就是其中之一。她望着陈列馆内的老物件,讲述起自己的故事:“离开济南时,我还不到16岁,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特别威武,一心想要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出一份力。真正到了格尔木才知道这里的生活比我想象中的艰苦,住的是土坯房,外面下雨、里面漏雨;吃的是青稞面,就着咸菜吃就是一顿;每天天没亮就起来开荒,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又起,现在变成了厚厚的茧子。”当说到割麦子的经历,陈奶奶眼神亮了起来,“那时候年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连队里我什么活都干,特别是割麦子,我一天能割一亩地。1984年7月我们是最后一批走的,回头看看我们奋斗过的地方,心里也是不舍。这次回来看到当年的戈壁变成了良田,我这心里真是既骄傲又激动。”

图为建设兵团“农垦利器” 德吉央宗 供图
除了知青们的奋斗岁月史,馆内讲解员还向团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王世新、陆建民等军垦烈士,他们的故事更让现场的人肃然起敬。王世新为了保护连队的群众安全和粮食仓库,毅然冲进洪水,最终被卷入洪流壮烈牺牲,成为青海军垦史上第一位烈士;陆建民在战友不慎落水时,毫不犹豫地跳水救人,带着战友一点点游向岸边,最终自己因为体力不支英勇牺牲。展区内,烈士们的照片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文字详细记载着他们的事迹,见证他们“舍己为人、坚定担当”的崇高精神,南财学子在这里驻足良久,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与敬意。
“坚忍不拔、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12字的农垦精神,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总结,更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激励着新一代青年投身边疆建设和粮食事业。此次探访活动不仅让南财学子们深化了对粮食安全与边疆稳定关系的理解,为他们肩负新时代使命注入精神动力,更让他们明白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农垦精神不止封存在陈列馆里的文物和照片里,也传承于我们粮食学子未来的学习和实习实践中。守护好国家的“粮袋子”,让农垦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绽放其应有的光芒。(通讯员 德吉央宗 郑方圆 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