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如“甪”字,故称“甪直”。
8月4日至8月16日,为深入挖掘苏州甪直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底蕴,弘扬苏乡传统特色,探寻古镇振兴路径,南京财经大学梅西学院“镜述苏乡”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了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手触摸水乡服饰,在对话中了解非遗精妙意蕴。此外,成员们还漫步古镇、寻找酱园、体验奥灶面,感悟传统特色。实践团队以多元视角用镜头记录甪直古镇的文化基因与历史古韵,积极探索与文化传承并行的乡村振兴道路,深入追寻这座千年水乡古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对话非遗守艺人:周金海的匠心传承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2005年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树木葱茏间,“镜述苏乡”团队走过甪直古镇的青石板巷,拜访了甪直水乡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金海。
“手工的嘛,我们感觉越往细里走越有劲儿。”这位非遗守艺人笑着对队伍里的采访记者说道。在周师傅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一了解着屋内的水乡服饰:三角包头巾、拼裆裤、褶裙等八件套,质朴清秀精益求精。这些甪直水乡妇女的传统装扮无不显露着水乡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 “这包头巾,年轻人戴着,会采用黑色布两边拼接白三角布,再绣上各式各样的花卉纹路,非常的俏丽。”周师傅一边向记者介绍着,一边整理着包头巾上的流苏,动作是熟稔的,眼神是带着光的,“还有这拼裆裤,两边是蓝印花布,中间拼着黑布,这是因为裆部部位特别容易磨损。”说罢,周师傅还打趣道:“听再老一辈讲,两边布料更贵,中间换着的更实惠一些。”
团队成员在周师傅的细致介绍下,无不感受到了水乡服饰针线中的细腻和周金海师傅这位非遗守艺人坚守的匠心。一针一线穿梭自如,在水乡人民指尖绣出了千年韵味,也绣出了栩栩如生的江南水乡风情。

图为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八件套 温博宇 供图
品味古镇烟火味:酱菜飘香面飘韵
漫步在甪直古镇老街上,阳光刺眼,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酱菜香,酱园里摆着展示用的大缸。酱菜的酿造往往要经过三伏晒,三九藏,时间便是其最好的调味剂。面馆内热气腾腾,奥灶面汤底醇厚、鲜而不腻。在这里,团队成员们不仅品尝到了地道的江南风味,更体会到了古镇里处处留存着的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匠心。

图为甪直古镇酱园实 张曦元 供图
探寻振兴新路径:古韵今风共潮生
作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古镇正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团队走访参观发现,甪直古镇在保留原生态风貌的同时,引入了文创集市、水乡民宿等新业态。水上船娘们穿着传统水乡服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年轻创客们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开发出服饰、手工艺品等特色商品;当地政府也采用数字化手段推广甪直文化,吸引游客深度体验。这种“活态保护”模式,为传统村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漫步甪直古镇 温博宇 供图
此次甪直之行,队员们既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温度,也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乡村活力。未来,团队成员也期待更多像甪直这样的古镇能深挖文化底蕴,以创新思维激活遗产价值,让千年水乡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乡村振兴之路漫长而广阔,唯有坚守根脉、与时俱进,方能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通讯员 陈金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