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 :“赤焰彭城” 团队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者:刘小源 [发表时间]:2025-08-2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10日至813日,为深化红色文化学习,推动艺术创作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赤焰彭城实践团走进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用艺术视角触摸历史印记,为后续红色主题艺术创作收集素材,让革命精神通过设计语言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切实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历史场馆:凝固热血记忆的红色坐标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静立在城市一角,却承载着1948 年至1949年淮海战役的壮阔历史。这里的每一座雕塑、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群众同心协力、奋勇拼搏的峥嵘岁月,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当赤焰彭城实践团成员踏入纪念馆,阳光透过展厅玻璃洒在人民胜利主题浮雕上,战士们冲锋的姿态仿佛冲破时光束缚,将成员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红色历史的厚重与震撼。

图为淮海纪念馆“人民胜利”浮雕 胡梓轩 供图

实地探访:在历史细节中感悟红色精神

实践团以挖掘红色元素,传承战役精神为目标,有序开启调研。第一站是战前形势展区,玻璃展柜内,泛黄的战略部署图上还留着红色批注,锈迹斑斑的步枪枪托处缠着褪色的布条,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细节,让红色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枪身上的每一处磨损都是历史的印记,也是红色精神的具象体现,把这些细节融入创作,能让更多人通过作品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不易,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研读“战前形势”史料图 胡梓轩 供图

 

战役实施展区,动态沙盘与多媒体投影联动,生动还原着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战斗场景。当画面切换到解放军战士徒涉结冰河流时,讲解员的声音缓缓响起:当时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蹚过刺骨的河水向阵地冲锋。实践团成员纷纷停下脚步,胡梓轩举着相机连续拍摄沙盘灯光变化,刘小源在笔记本上记录场景细节:这样的历史场景太有冲击力了,我们要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创作传递出去,让红色精神感染更多人。

在周恩来同志视察淮海战役前线的复原场景前,成员们驻足良久。木质办公桌上,墨水瓶旁放着半张写满字的信纸,台灯电线沿着桌角垂下,仿佛下一秒就会有人坐下继续工作。“以前在课本上了解淮海战役,总觉得历史很遥远。”实践团成员胡晴轻声说,现在看到这些真实的场景和文物,才真正明白人民战争的意义,也更清楚自己肩负着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要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图为解放军战士群雕 房文竹 供图

成员研讨:以创作之力传承红色文化

实地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在纪念馆休息区开展内部研讨,围绕如何通过艺术创作传承红色文化展开深入交流,结合白天收集的素材分享感悟与思路,并展示了自己记录的红色符号素材,实践团成员房文竹说:今天在展厅看到的冲锋号、五角星,还有支前独轮车,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我们可以简化它们的线条,用更贴近大众审美的方式呈现,让红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人。

研讨中,实践团成员房文竹提问:“如何让红色主题创作不显得生硬,更易被大众接受?”实践团成员刘小源结合速写本上的草图回应:关键是找到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把五角星、冲锋号等符号简化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用温和的色彩搭配,让作品既有红色底蕴,又能融入日常场景,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实现有效传承。大家还围绕红色故事的年轻化表达展开讨论,一致认为可以用更生动、更具象的创作形式,让红色历史故事更易被青年群体接受,激发年轻人传承红色文化的热情。

实践升华:让红色基因融入创作、代代相传

调研接近尾声,实践团在纪念馆广场整理素材。成员们的资料册里,贴着42组红色符号样本,标注着冲锋号线条特征”“支前独轮车比例等细节;相机里存着60余张展陈空间照片,从灯光角度到展品布局都有记录,这些素材不仅是创作的基础,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

“这次调研让我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确了通过创作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向。” 实践团负责人胡梓轩翻着素材册说,接下来,我们会将收集的红色元素融入各类艺术创作,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红色故事,让更多人通过作品了解淮海战役历史,感受红色精神,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

图为“赤焰彭城” 团队合 胡梓轩  供图

 

从晨光微亮到夕阳西下,“赤焰彭城” 实践团在纪念馆的一天,是与红色历史对话、与革命精神共鸣的一天。这些收集的素材、记录的细节,终将转化为一件件承载红色记忆的艺术作品,让淮海战役精神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持续传递、熠熠生辉。(通讯员 刘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