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财政与税务学院:“扬州非遗探寻”团队深入调研扬州非遗珍宝馆

发布者:张语舒 陈默雨 许睿文 [发表时间]:2025-08-02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7月18日至7月19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扬州非遗探寻团队”前往江苏省扬州市深入调研非遗珍宝馆、历史街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把优质文化等资源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指尖上的千年流光

 步入文昌中路486号的扬州非遗珍宝馆,时间仿佛被精巧的手艺凝固、拉伸。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开场,取而代之的,是陈列柜里一件件静默却饱含生命力的器物,无声诉说着扬州的另一种城市记忆——那些依靠指尖传递了千百年的技艺。

 转过漆器展区,一面点螺楠木漆砂砚台在射灯下流光溢彩。黑漆为底,细如发丝的螺钿碎片被精心镶嵌成山水图案,远观如星河洒落,近看则层次分明,亭台楼阁、远山近水纤毫毕现。

雕版印刷区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玻璃展柜内,一块梨木雕版上,《金刚经》的文字线条清晰流畅,凹陷处积着未洗净的墨痕。

图片为学生正在参观雕版印刷展区的作品 许睿文 供图

剪纸展区的作品则充满生活气息。一幅《运河人家》剪纸上,帆影、石桥、临水民居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金银细工展柜里,一支点翠缠花发簪精巧绝伦,细如毫发的金丝缠绕出花型,点缀其上的翠羽历经岁月依然色泽鲜亮,无声诉说着昔日匠人的极致追求。

整个参观过程,并非单向的“观看”,更伴随着“遇见”。在非遗活态展示区,随时可能邂逅正在专注工作的传承人。他们的沉默或偶尔的只言片语,连同那些陈列的器物本身,构成了对“非遗”最生动的诠释——它不仅是橱窗里的“珍宝”,更是流淌在指尖、需要时间与心力去守护。

触摸扬州的时光密码

踏入扬州非遗珍宝馆,讲解员王老师身着淡青色旗袍,笑语盈盈迎上来:“咱们今儿个要钻进扬州非遗的‘时光囊’从指尖技艺里读城市的魂。”

隔壁缂丝展台,年轻学徒小周正对着古画摹缂,“通经断纬”的梭子往复间,宋人《芍药图》的嫣红花瓣竟在素绢上“活”了,王老师笑说:“这手艺传了千年,现在年轻人用3D建模辅助打稿,老法子碰上新科技,有意思!”

转过木质屏风,漆器大师陈老的工作室敞着门,他握着鹿角灰推光工具,在红漆几案上打磨出镜面效果,老年斑爬满的手背稳如老松:“扬州漆讲究‘三磨三退’,这手感得把光阴磨进木头里,当年天宁寺的藏经柜,用的就是这手艺。”展柜里,点螺《富春山居图》引得众人屏息。细如秋毫的贝壳薄片,拼出山水皴法的纹理,连黄公望笔下的云烟都有了流动感。

    漆贝生辉匠心传承

负一楼是非遗文化的创造体验区,光线略暗,几盏暖灯聚拢在一张宽大的工作台旁。学生们正踱步于扬州非遗珍宝馆幽静的回廊间,被一隅微光吸引驻足。灯下伏案的身影,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金桂清。他闻声抬起头,面容平和。

  

图为点螺漆屏作品 陈默雨 供图

见到学生们走来,金桂清放下手中细如发丝的刻刀,含笑点头,目光落回台面一块巴掌大的漆黑漆盘半成品上。

“这就是点螺漆器,”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指尖轻轻拂过漆面,“底胎做好后,这才是开始。”只见他拈起一片薄如蝉翼的贝壳内壁,对着光,竟透出七彩晕影。“这叫夜光螺,要选这层虹彩最好的地方。”他取过特制刻刀,手腕极稳地推切,一片指甲盖大小、边缘流畅的螺片便落在掌心。

学生们屏息凝神,看他用细毛笔蘸取透明漆液,轻点在漆盘预设的纹路上。镊子夹起那片微小的螺钿,精准地按入湿润的漆点,又用骨制小工具轻敲几下,螺片便服帖地嵌入黑漆之中,虹彩瞬间点亮了幽暗的底色,如星辰落入夜空。

“老师,这贝壳边缘这么利,镶嵌时不会割手吗?”一位女生忍不住问。
    金桂清摊开手掌,指腹布满厚茧:“手熟了,分寸感就长在指头上。怕割手,就做不成点螺。”他拿起另一块螺片,“瞧,厚薄、弧度稍有不同,下刀的方向、嵌入的力道就得变。千片千面,没有一片能省心。”

工作灯下,金老师重又执起刻刀。那漆盘上,一点微小的虹彩正悄然凝聚,无声诉说着千锤百炼的时光。学生们悄然退开,只觉那灯光笼罩的一隅,沉静无声,却自有万钧之力。

走出珍宝馆厚重的大门,扬州的阳光有些晃眼。车水马龙的喧嚣重新涌入耳中,与馆内那沉静专注的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来所谓的“非遗”,并非尘封于展柜的标本,而是这样一群沉默的匠人,用一生的专注与敬畏,在喧嚣世界的角落,执着地点亮一盏盏不灭的灯火,让古老的智慧,在指尖悄然流转,生生不息。(通讯员 张语舒 陈默雨 许睿文)

图片为南财学生在扬州非遗珍宝馆合影留念 张语舒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