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古艺新生队”探访南京秦淮非遗文化馆

发布者:田欣悦 秦华卿 [发表时间]:2025-07-1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国家非遗系统性保护部署,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古艺新生・数智赋能”项目团队依托数智技术创新融合路径,于2025年暑期启动全国非遗传承实践专项行动,着力构建“活态传承+数智传播”为主体的线上云平台。

202579日,项目团队南京分队赴秦淮非遗文化馆开展首站实践,举办非遗数智化创新融合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目标,着力推动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积极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全面提升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能力。

云链交织千锦韵,青春共赋活态魂

79日中午,队员们抵达南京秦淮非遗文化馆,开启了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深度探访。在馆内极具特色的数字展厅与传统工坊联动空间,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科技赋能非遗的魅力:全息影像生动还原了南京云锦繁复的织造技艺全过程,数字档案清晰展示了金陵微雕精妙绝伦的历代精品纹样演变,而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实景演示,更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温度与现代设计的巧思。通过这种“科技+实景”的系统研习,队员们不仅清晰梳理了云锦、微雕、灯彩等非遗项目厚重的历史脉络,更深刻理解了它们在当代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方向。

数字照见浮世彩,青春流转镂空梦

在秦淮非遗馆剪纸工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级代表性剪纸非遗传人张林娣老师向参观者展演南京剪纸绝技——红纸翻飞间,三分钟徒手剪出《鱼跃龙门》剪纸,诠释“花中有花”的千年匠心。古艺新生队队员在现场运用现下流行AI绘画软件MidjourneyDeepArt等进行纹样编辑,输入云锦牡丹等关键词,随即生成10套融合传统缠枝纹与现代几何镂空的纹样。选定方案后,打印机即刻打印剪裁纹样,队员沿激光投影精准下剪,复杂曲线一次成型,破解传统剪纸易断枝的难题。

图为队员向夏令营同学进行项目分享 田欣悦 供图

带着对传统技艺的观察与理解,队员们来到数字体验区。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用现代科技复现这份匠心:在智能设计系统中输入竹篾长度、承重需求等关键参数,系统内的AI算法迅速计算出最优化的骨架结构方案。队员们还发现,系统能够根据个人审美偏好,如选择“复古”或“萌宠”风格,智能生成对应的装饰图案方案,并通过旁边的3D打印机现场输出个性化灯饰部件。亲身体验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科技为非遗的创新表达和个性化生产赋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实践的另一项重要探索,是探寻如何将丰富的秦淮彩灯及恢弘的元宵灯会场景进行数字化还原。队员运用3D扫描仪、专业相机等设备,对馆藏多种彩灯的结构进行了精确测量和建模,绘制出标准化的数字骨架模型。在未来这些模型都将通过数字技术接入“大运河非遗线上云平台”系统。队员们大胆构想,基于这些模型搭建“线上秦淮云灯会”:届时天南海北的用户都能在网上“扎”同一盏秦淮灯,或身临其境漫游在数字化呈现的灯会盛景之中,实现非遗的云端共享与活态传承。 

 

图为队员观赏秦淮花灯制作 田欣悦 供图

千锤凝光錾刻春秋,虹链贯宙匠心永昼

在南京秦淮非遗馆入口处,队员与前台职员刘女士展开深度交流。这位入职一年多的“非遗守门人”详细介绍了馆内日均300人次的游客量、数字化展厅的运维挑战,以及年轻群体对非遗认知的转变。当她提到“去年中秋VR灯会吸引超万名线上参与者”时,队员们敏锐捕捉到科技赋能非遗的突破口——这正是团队调研“非遗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切口。

队员们走进展厅,立刻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建军的工作台吸引。只见李建军手持0.3毫米的银丝,在檀木模具上反复推压、弯折,指尖翻飞间,银丝已然化作缠绕花瓣的藤蔓。这叫垒丝工艺,他举起半成品解释道,机器可做不出这种灵气。尽管当前非遗馆里的9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已100%接入数字化保护系统,但队员们了解到全国非遗项目的整体数字化率仍不足20%,这让他们深感震惊。以河南钧瓷烧制和四川绵竹年画等技艺为例,其核心工艺流程仍缺乏系统、有效的影像记录。一旦这些掌握技艺的资深艺人离世,宝贵的技艺就可能永远失传,非遗文化的传承将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对此,队员们纷纷展开思考并提出建议,借助当前已开发的大运河线上云平台进行推广传承,利用3D建模、全息影像等技术记录并放映制作过程,并在未来有机会建立线上非遗数据库,进一步构建非遗资源生态圈。 

    千梭凝光织数锦,智链贯宙启新元

图为队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谈 田欣悦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南京分队的实践仅是“古艺新生・数智赋能”项目的冰山一角。此前基于大运河云平台项目,团队已在扬州、六安等地,开展过多次线下参访与问卷调研等活动。与此同时,扬州分队也正聚焦扬州漆器、雕版印刷等非遗项目,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工艺复原中的应用;甘肃分队则围绕敦煌壁画、河西宝卷等文化瑰宝,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各分队通过线上共享数据库、定期研讨,形成“多地联动、资源互通”的非遗数智化传承格局。

青年大学生应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非遗之手作为媒介,讲好民族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在新时代谱写数智赋能非遗保护的新篇章,为系统性守护中华非遗瑰宝贡献青年力量。今后,古艺新生团队将持续深耕大运河沿线非遗的数字化转型,以青春智慧赋能非遗保护事业。(通讯员 田欣悦 秦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