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17日电(通讯员 张明慧) 8月12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新农村发展成就大赏”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中国城乡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以“深入城乡基层,探索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城乡发展现状,挖掘发展潜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8月12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宣城市李村,这里绿树成荫,稻田连片。实践活动由一场座谈会开始,村委会负责人向实践团队介绍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内容。会议结束后,实践团队对当地的环境进行了简单考察。
走进田野,探寻振兴密码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发现了一片片的油茶种植地,负责人向队员解释道,借助“三变”改革东风,李村引进了安徽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发展油茶种植,建成了千亩优质油茶培育示范基地,帮助贫困和一般农户务工。负责人表示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优化种植养殖结构等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图为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农村美好生态面貌 尹文雯摄
图为队员在十字镇李村进行志愿工作 张明慧摄
光伏发电,点亮乡路
实践团在对该村基层干部的采访中了解到,在驻村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李村因地制宜发展了光伏发电项目。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自建房产权清晰,可以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进行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同时,光伏电站的安装和维护也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
光伏发电作为一项清洁高效、技术可靠、建设期短、收益稳定的发电项目,可保证脱贫户20-25年持续稳定获得发电收益,相对一般性的产业助农手段优势明显,因此李村采用光伏发电项目增加其村的自我收入。通过对光伏发电的开发利用,光伏电站发电收益形成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设立乡村保洁员、安全巡护员等公益岗位,开展村内道路维修、环境卫生整治等小型公益事业,奖励先进、资助困难等小微奖补,这一系列措施鼓励支持老弱病残人口和其他劳动力人口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积极性,激发了内生动力。
此外,团队成员还发现了光伏发电的一些问题,有些地区的光照条件不够理想,会影响光伏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队员们认为可以通过选择高效的光伏组件、优化光伏电站的布局和设计等方式来提高发电效率。光伏发电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如果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可以通过培训技术人员、引进专业团队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公益电影进入乡村
团队成员在傍晚时分与村民一起观看了露天公益电影,这种公益电影,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观看精彩的影片,把“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点亮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露天电影是曾经是小时候美好的回忆,现在在村民广场就经常能观看到露天电影,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还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实践团认为在影片选择上,可以更加注重反映农村生活、农民情感和时代变迁的作品,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外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放映模式,如联合放映、巡回放映等,以扩大放映范围和影响力。
图为村民观看露天电影 尹文雯摄
七夕乞巧,情暖乡村
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正好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实践团队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节日感恩党,共话新时代”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讲述了七夕节的由来、各地不同的七夕风俗等,带大家了解非遗漆扇的起源、制作方法、制作技巧等等。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里,通过制作漆扇,不仅能让人们体验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还能在制作过程中传递爱情、友情和家庭和睦等美好情感。在讲解了扇面作画的技巧和颜料使用方法后,村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扇形及所需的色彩颜料,尝试制作了五彩缤纷的漆扇。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集体合作合照 王佳琪摄
青春在基层绽放,在实践中启航
随着暑期的渐行渐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篇章也缓缓画上句号,但这份来自青春的热情与责任,却如同盛夏的烈日一般,永远炽热而明亮。实践团队相信,新时代青年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更多的举措,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使村集体经济获得高质量的发展,扩大集体经济规模,推动李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李村整体经济水平,继续在城乡基层的广阔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美丽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投稿:法学院 周继云
审稿:法学院 周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