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访非遗鲁锦之乡,助力非遗蓬勃生长

发布者:艺术设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4-08-1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济宁8月13日电(通讯员 刘明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在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瑰宝。为探寻当今非遗的传承道路,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鲁锦非遗行”实践队于8月10日踏上前往山东嘉祥春秋源博物馆的道路,开启非遗文化之旅。

上午,团队成员怀着好奇又激动的心情,在非遗传承人张秋梅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历史的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墙错落悬挂、令人惊叹的精致物件,团队成员了解到这是由纺织师傅用余下布料缝制而成,不由得感叹其精美。随后张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转入室内,开始逐一介绍室内陈列的展品。

图为馆内悬挂物品 刘明硕摄

馆内展品大多为制作完成的鲁锦样品,这些样品花样繁复,色彩鲜明,充满了浓厚的乡土色彩。据张老师介绍,鲁锦起源于鲁西南一带,民间俗称“提花斗纹布”,因其纹彩绚丽、灿烂似锦而得名,早在明万历年间就被载入地方志。“妇女织布,夜纺车之声,比屋相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当地嫁女必须用自织布做陪嫁,以显示新妇的灵巧和聪慧,因此这项工艺便代代相传,一直保留到今天。鲁锦纹样丰富、品种繁多,如十字联、汉花、狗牙梅、龟背锦、十样景等,这些纹样在妇女口中还有别致的叫法,如,“窗户棂子挂纱灯,清起的太阳,哼黑的星”“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等等,体现了妇女们对抽象纹样敏锐的悟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图为馆内展品 刘明硕摄

馆内除样品外,还陈列了许多富有历史气息的古朴纺织工具,据介绍,馆内的工具都是由博物馆从民间劳动妇女处搜集而来,每一个都有它的归属。观看完纺织师傅的演示后,团队成员在张老师和纺织师傅的指导下体验鲁锦的织造工艺。鲁锦的织造非常复杂,足有七十二道工序,团队成员体验过捻线合纱、织布等工序后,对鲁锦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也更加体味到其历史的厚重感。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织布工艺 刘明硕摄

通过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到鲁锦在今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受限于复杂的工艺,鲁锦的制作成本要远远大于现代棉纺布,传播推广也因此而困难重重,随着工业纺织品的发展,更是几近没落。张老师告诉团队成员,鲁锦的原料是棉纱,这决定了其一经制成便有不小的厚度,这与当代人喜爱的轻薄感背道而驰,导致应用范围大大缩小,因此传承人必须探寻其他出路。80年代时,在山东省政府的倡导下,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牵头对鲁锦进行研究和抢救,研发出鲁锦产品几百种,对鲁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除传统的床上用品外,织造师傅们尝试将鲁锦与鲁绣相结合,创作出改良款汉服,还将富有特色的纹样应用到手提包、扇面等物件上,运用巧思创新鲁锦的形式,让鲁锦重新焕发出生机。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团队成员认识到非遗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非遗作为中国历史中最绚丽的明珠,每项技艺都历经了千年的光影,从老茧、汗水中传承,不仅是技艺,其中蕴含的精神也更加期待着与时代共同前行,而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那一天终将会到来。

投稿:艺术设计学院 刘明硕

审稿:艺术设计学院  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