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红海泛舟 淮忆峥嵘”团队在大胡庄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发布者:经济学院 [发表时间]:2024-08-1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淮安市8月2日电(通讯员 吴萱 徐靖蕊)为调查红色资源及红色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大胡庄经济发展瓶颈及其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比分析同在淮安区的刘老庄红色旅游业发展差异,以期对大胡庄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82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红海泛舟,淮忆峥嵘”暑期实践队成员一同前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开展关于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调研活动。

到达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后,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纪念广场和高大的纪念碑,方正的纪念广场寓意着全镇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永远敬仰八十二位烈士。纪念碑上是黄克诚将军委托吴信泉将军代写的“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十四个大字,纪念碑后便是埋葬着八十二名抗战烈士遗骸的合葬墓。2012年6月9日, 八十二名抗战烈士遗骸在原茭陵乡大胡村被全部找到。合葬墓中八十二名烈士遗骸,现只有十六名烈士姓名。

图为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 吴萱

再往前走便是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了1941年大胡庄战斗的历史及其背景,以及八十二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展馆内展示了部分与战斗相关的武器、军服等实物资料,有助于队员们理解当时的战斗环境,同时,展馆内大量的历史照片、档案文件、来往书信、报纸报道等记录了战斗细节的信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日军的残酷暴行以及当时抗战时期艰难困苦。解说员闫俊在讲述大胡庄战斗中的小故事时,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的烽火硝烟,更深入地挖掘出了战争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军民之间如同鱼水般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

讲解员闫俊说: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的雕塑复制图中,端着步枪刺刀的勇士,与日寇拼死战斗的战士,无一不展示了这是一场:绝地之战、正义之战、英雄之战、悲壮之战”。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还原再现了当时大胡庄战斗的激烈场景,视频中对老兵的采访以及对环境文献的研究,使队员们更深入感受到抗战艰难的沉重氛围以及烈士们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奋斗牺牲精神。纪念馆八十二支长明蜡烛静静燃烧,代表了淮安人民对八十二烈士永远的缅怀。

图为调研团队在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合影 吴萱

从纪念馆出来后,队员们还前往了服务中心,这里是村民们日常的事务处理和信息交流的中心。在这里,队员们有幸与当地的书记胡卫华和会计闫俊进行了深入交谈,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大胡庄的发展历程以及村内开展合作社经营,利用大棚种植吊瓜、葡萄等农产品的农业经营模式。队员们还受邀品尝了鲜甜可口的吊瓜,感受到当地人民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性格

图为调研成员与大胡庄村民交流 吴萱

队员们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了解到了那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更加切身领悟到战斗时期的精神凝结,在历史遗迹中感受到伟大革命精神。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伟大革命党史和红色文化,也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既代表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力量。

投稿:经济学院 徐靖蕊

审稿:经济学院 吕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