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莘莘学子深入农户,探索土地入市影响

发布者:经济学院 [发表时间]:2024-08-1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南通8月1日电 (通讯员 张鞠蕾)为深入了解村镇及社区群众对土地入市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7月29日,南京财经大学“土地智汇”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社区,采用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早上八点,团队成员前往刘桥镇刘桥社区村委会,并按事先联络安排与支部书记顺利对接。费书记热情接待了团队一行人并协助办理了调研许可手续。在书记的带领下,调研团队首先与费书记进行深入访谈。

费书记首先为团队介绍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几个阶段和相关内容,一共有两宗案例,均是用于企业的工业用地。社区在此过程中主要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进行政策宣传、群众动员以及保障服务。队员们听后对刘桥镇的土地入市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村里干部普遍认为经营性土地入市有助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书记提出老百姓享受到的保障类似于保险,这种保障的实施主要是参照湿地保障的政策。政府直接以货币形式进行补偿安置,为村民争取最大化利益。

图为团队成员对书记进行访谈交流 通讯员张鞠蕾摄

整个访谈过程非常顺利,书记和蔼耐心地解答成员关于土地入市政策的疑惑,并向团队成员展示了村集体的积极作用,村集体作为中间角色,是连接百姓与政府的桥梁,既做到了安抚百姓为百姓谋取利益,又传达了政府意图,为政策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访谈结束后,成员们开始了问卷调查工作,在宣传过程中,成员采用模仿话术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传达问卷调查的目的。团队向店面和群众讲解调研目的,认真收集反馈。几番调查下来,实践队员们发现年轻一代都不太了解土地入市的政策,只是单纯地认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对政策持开放的态度;老一辈村民则展现出深厚的土地情结,多数人在面对土地出让问题时,毅然选择了“否”。一位老爷爷在填写问卷时呢喃道:“那怎么行哦,这是我们的土地,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这一现象促使团队深思:在进行农村土地入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兼顾老年人对土地的这些情感,经济发展和土地情怀如何达到一个平衡?相信在这次调研实践之后,老百姓的心声能够被更多人知道,土地入市方案也能更加完备。

图为群众填写问卷调查 通讯员张鞠蕾摄

当所有问卷调查完成之后,团队整理了所有的问卷,并进行集体讨论,分享每个人的收获与思考。尤其是费书记提到的“每次方案都会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的意见与村干部意见同等重要”这句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在这次实践调研之中,队员分工明确,查找资料,拍摄记录,合作完成了每一项工作,收获颇丰。这次实践让队员们不仅熟悉了土地入市的相关政策,而且也对村里的事务处理模式有了一定了解。在队长的带领下,实地调研第一天团队成员共走访二十三位居民,队员们用双脚丈量了刘桥镇的每一寸土地。除了获得深刻的感悟,团队成员们也初步了解到政府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路上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生动实践,以及部分群众的想法观点。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村干部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村集体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这将有助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村民也要顺势而为,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村集体的发展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不管是土地入市计划还是未来的计划才能更好实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愿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接下来,团队将会用一周的时间继续走村入户,深入访谈,以期形成更具有深度和代表性的报告。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书记在刘桥社区大门进行合照 通讯员张鞠蕾 摄

审稿:经济学院 庄吴雯娜

投稿:国贸学院 张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