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闻学院:越千山万水,访将军足迹

发布者:新闻学院 [发表时间]:2024-07-25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滁州7月18日电(通讯员 何秋妍 刘珊珊)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英雄不死,光辉仍存。为深入挖掘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的英勇事迹,传播和弘扬其伟大革命精神,进一步完成天长市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7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炳烛微光,辉耀千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天长市融媒体中心,并有幸采访到2024年4月天长融媒特别采访活动《历程——走近罗炳辉》采访队伍的记者、主持人骆倩雯,与她交流此次远征采访的心得。

图为团队成员在天长融媒体中心演播室现场 张孝嘉摄

远征采访,深入报道

在采访之前,骆倩雯作为本次远征采访活动的亲历者,对此活动受到的关注表示感谢,对大学生群体能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更是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对于选择“走近罗炳辉”作为远征采访主题的契机骆倩雯以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的视角,向团队成员娓娓道来。罗炳辉将军曾在皖东地区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天长工作生活了许多年。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深受天长人民的景仰和爱戴,天长也因此两度更名为“炳辉县”。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天长市融媒体中心的远征采访团队因此选择这个主题。

图为“历程——走近罗炳辉”团队出征合影 骆倩雯摄

彝良访古,将军不朽

谈到整个远征过程中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地方,骆倩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罗炳辉将军的故乡——云南彝良。正是在那里,融媒体中心的远征采访队伍与罗炳辉将军的女儿罗鲁安共同回到罗炳辉将军的故居,一起了解年少时的故事。

骆倩雯回忆道,在云南彝良,远征队伍同鲁安女士一起回了故居他们驱车约四十分钟到达山顶,看到将军年少时的生活环境,山路崎岖、险障重重。夜晚他们居住在山顶上,体会将军战时的困难与艰辛。她说,当她到达故居,俯瞰外面层峦叠嶂的环境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时的罗炳辉将军对大山以外的社会的向往。如若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负重前行,也就没有当今人民的幸福生活。

图为“历程——走近罗炳辉”团队与罗鲁安女士的合影 骆倩雯摄

倩雯还向团队成员介绍坐落在彝良的罗炳辉将军纪念馆,那里详细记述了罗炳辉将军的一生。馆内陈列大大小小的物件,包括罗炳辉将军的妻子向其捐赠的将军生前的贴身物品和使用过的武器等。馆外的广场上有一个大大的将军骑着战马的雕像,威风凛凛,似是将军之精神仍在那片热土上熠熠生辉。

图为“历程——走近罗炳辉”团队在云南彝良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前的合影 骆倩雯摄

挑战重重,信念不息

在远征采访的计划制定和具体开展方面,骆倩雯提到,他们团队的领队倾注了数月的心血,将此次行程中可能涉及的路程、背景以及要拍摄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准备。他们选择了罗炳辉将军生平最重要的人生节点,历时21天,跨越12个省,沿着罗炳辉将军战斗的足迹,去实地探寻罗将军革命的一生

团队成员问起他们一路上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时,骆倩雯提到了工作强度大、气候不适应和语言不通。他们远征队伍每天需要乘坐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赶赴下一站,夜晚还需熬夜剪辑出当天活动的短视频,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在川西高原上,海拔高达5000多米,气候十分寒冷,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是一个挑战;在藏族群众生活区,和当地居民的语言沟通也是一个难题。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远征队伍所经历的困难与将军当年远走长征相比,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当他们设身处地雪山、草地时,也可想而知当年工农红军长征条件的艰苦。

图为团队成员骆倩雯提问 张孝嘉摄

不忘初心,启迪未来

在采访的最后,骆倩雯表达了对当下青年人了解与传扬红色文化的殷切期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们队伍此次远征,既是想加深对红军长征时期及革命烈士的认识,让历史典籍、建筑中的记载具象化;更是希望通过他们相对鲜活的文字和画面的报道,所探寻到的一些真实的力量,给予当下的青年人、当下的社会,也包括他们自己,不遗忘历史,仍要铭记这种奋斗的、革命的长征精神。此外,天长融媒体中心后续也会将此次远征作为一份宝贵的资料,通过制作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宣传与教育的力度,提升天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此次采访,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化中汲取力量,无比珍惜罗炳辉将军在天长地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愿以炳烛之光,辉耀千秋大地。

图为团队成员与骆倩雯的合影 张孝嘉

投稿:新闻学院 何秋妍

会计学院 刘珊珊

审稿:新闻学院 孙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