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创新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南京学子对话孤残老人---”情理分析”结合农村养老新形势

发布者: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0-08-31 [来源]:团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2020年7月15至17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春风小队”带着“春风暖夕阳,失能不失助”的帮扶理念,前往苏北盐城,进行线下调研活动。在普适性工作价值被群众看见的当下,春风小队秉着“温暖无价”人情关怀,在目前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情与理结合的方向出发,深度对话、实地探访社会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以当代青年的同理心、敏感度,在疫情期间,保证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进行脱贫攻坚项目实践。

对话三仓镇养老服务中心

到达盐城市东台市次日,前往三仓镇养老服务中心,“春风小队”通过深度对话院长陈康,了解到有关东台市三仓镇的供养情况。

在实地走访之前,“春风小队”已对农村养老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如今的养老政策对于五保户和低保户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保障。

进入敬老院,老人们三五成群,有的组织了棋牌局,有的围在凉亭中下棋。“春风小队”观察到,老人们对于周遭的事物的关心比普通人略迟钝,不同的老人组团搭档上演着不同的“夕阳老友记”,他们已经在敬老院这个大家庭里有着自己的朋友圈。一旦上了年纪,人们似乎就返璞归真了,万事讲究个“情投意合”,和自己有话题的朋友比任何补助都来得实在。

陈康院长说:“尽管现在老人们得到了集中供养的机会,但是这仅仅只是养老的第一步,农村养老与中国传统的养老分不开,与现在社会服务跟不上有关,条件变好了,物质跟上了,传统思想解放也是重中之重。”

图为三仓镇敬老院食堂。伏鑫

目前农村养老最大的问题,是老人们不愿意到养老机构里面去。每一代人对于情感关怀的要求都不一样,有些老人不愿到养老机构里面去,从心理层面分析,仍然是放不下对家人有血脉相连的亲情,哪怕已经没有儿女,也还是对于远亲抱有依赖的情绪。未来,如果养老机构能为老人创造更好的情感条件,或许是推动农村养老的关键一步。

图为三仓镇敬老院护理病房。伏鑫

对话五保户供养散户

85岁的鲁田凤是居住在东台市三仓镇的五保户,她签订了四方关爱照料协议,村里面经常会来看看她。她有8个侄子,住得都离她比较远,平常照顾不到她,过年过节会把她接到家里去过。而平日里,没有亲人陪伴的她,则经常会去邻居家串门。

“春风小队”交流时,鲁田凤一直笑着,反复在嘴里嚼着几句话“你们大学生好啊”“能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常来玩,有空常来玩”。当“春风小队”询问她是否愿意去敬老院时,她却避而不谈,抗拒且坚决地表示不愿意去敬老院,经过进一步地交流,她仍是迂回地表示以后看情况再去敬老院,不做正面回应。

社会救助科的科员朱恺表示,五保户虽然无儿无女,但只要是家里还有一些兄弟姐妹,远房亲戚,都不愿意去敬老院养老,他们惧怕,一旦他们去了敬老院,就完全失去亲人的最后一点关怀,亲人就会放任他们不管了。

对于情感关怀,五保老人们的心田是贫瘠的,他们无法放下最后的甘霖,赌敬老院陌生环境的未知,再献上自己最后的人生。

图为五保户鲁田凤家后院。伏鑫

大多数的农村家庭,还机械地信奉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刻板印象,贫穷直接导致了近亲结婚,养育的孩子更是多少由于有害基因的传递有着或多或少的疾病。

对话农村低保户

刘世珍,77岁,是村里的低保户,一家四口。儿子智力上有问题,在外面打工,孙女并非自家所出。老人在家里面带孙女,孙女在三仓镇小学上学,孩子未达到升学标准,同一级上了好几年。刘世珍一家每个人一个月收到物价补贴155元,低保一个月1544元,再加上二级残疾的钱,就是这个小家庭的全部收入。

小家简陋,居住环境很差,小朋友骑着家里最得意的玩具,一部扭扭车,一直在“春风小队”面前“风驰电掣”,用方言和小队成员炫耀,眼里满溢着欣喜的光。稚气的孩子对于养母刚刚过世没有实感,门口是大片带着生机的绿色玉米地,老人的家中贴了不少福字,“春风小队”和老人进行了进一步的对话,刘世珍老人表示,目前的生活算得上尚可,他们只希望能够身体继续健康下去,还能在进行几年的劳作,为家庭多带来一些收入,生活不那么窘迫。

图为刘世珍家客厅。 伏鑫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完成中,脱贫攻坚就成了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对于农村养老,要进行更多以乡镇、村落、街道为主要目标的养老教育,改善当前农村老人对于家庭养老的定势思维,重建农村老人们的心灵家园,再次给予孤残老人归属感,让阳光不仅照在养老院的门口,也照进农村孤残老人们的心里。

关于敬老院,太多人有着误解、害怕,甚至无端抵触的情绪。即使政府和政策提供了合理养老的场所和政策,也同样无济于事。“春风小队”将针对这一情况,进行跟进活动开展,目前已起草相关倡议,寄往苏北有关部门,开展进一步合作。

通讯员:商靖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