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创新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会计学院:访丝绸之乡行“丝”路 促校林蚕丝新发展

发布者:会计学院 [发表时间]:2019-08-2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绚丽的篇章。位于江苏省东部的海安县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宜人,素有“丝绸之乡”的美称。7月25日,我校会计学院“校林小队便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海安县校林村,探访校林村蚕丝业的发展现状。

校林小分队在南莫镇镇政府前合影 潘姝嘉

到海安,必看蚕。作为全国著名的“茧丝绸之乡”,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蚕茧产量连续24年居江苏之冠,连续3年位居全国县级之首,创造了GDP近1/5强的茧丝绸产业,肩负着近40万桑蚕大军“增收致富”的重任。

在校林小队走访了许多农户之后发现,校林村的蚕丝业发展现状并不是很好,在校林村大多是散户在进行自家的养蚕制蚕丝,利润不是很高。而附近南莫镇下的砖桥村就是打造特色桑园小镇而走出贫困的,因而县政府便向砖桥镇学习,但校林村在借鉴砖桥村经验的时候,却发现个体户形式的蚕丝业并不是很适合自己,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后,决定走合作社的道路。

汤书记与队员讨论校林村蚕丝业发展前景 潘姝嘉摄

在校林小队与汤子明书记交谈和走访了初心合作社之后,了解到了校林村选择走合作社道路的多方面原因,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相对于砖桥镇而言,校林村田地间隔分布,呈现桑园—农田间隔横向分布的样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农田的灌溉,但同时农田上的农药会随着雨水途径流入桑田上,雨水中也会夹杂着农药落到蚕叶上,这就导致了以蚕叶为食的蚕被大批量地毒死。而如果在短时期内重新改变田地布局的代价太大,因此大规模地发展蚕丝业不适用于校林村的现状。除此以外,养蚕、制蚕丝等精细化操作是无法完全由机械操作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人力,然而村内劳动力匮乏,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这也就导致规模化养蚕极难实现。

队员在校林村农田旁合影 潘姝嘉

那么为何要选择走合作社这条道路呢?首先,创办了合作社后,大部分村民难以胜任的工作可以外包给专业人才,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资源浪费,有效地解决了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问题。另外,合作社由村干部带头,组织村民们积极加入合作社,用村干部的号召力将大家集中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此来提高这个校林村的经济水平。最后,合作社这种模式能够解放村民的双手,减轻村民的生活负担,以分红的形式来给村民们发放福利,有效地提高了积极性。

汤书记带领小分队参观初心合作社的烘干机 翟孙男

在走访过程中,校林小队发现虽然建立了合作社,但是蚕丝业还是重要的辅助产业,不少散户在家饲养蚕,并且会出售蚕茧。在村内甚至有小型的蚕丝作坊,这也有效地拉动了村内的经济,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这次的走访,校林小队发现蚕丝业目前在校林村尚不成熟,短期内也很难有进一步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积累了足够的资金、获得了先进的技术之后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如今合作社模式下的发展下,校林村蚕丝业的发展将指日可待。

通讯员:何钰菲